讲座现场
2023年3月14日,“大道丰碑——周令钊、钟涵、邓澍、侯一民、詹建俊、李化吉先生系列学术活动”开启,以此纪念和深切缅怀刚刚离开我们,为新浪体育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六位先生。当晚,“大道丰碑·学术讲座周”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同期举行,讲座周总主持人、副院长邱志杰出席活动并致辞,首讲由设计学院教授周博主讲《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与设计之路》,讲座由党委宣传部部长秦建平主持。
副院长邱志杰致开场辞
“在中央美术学院,尊称有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的教师为‘先生’,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历史的创造者、传承者,塑造着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灵魂。一代又一代‘美院先生’前赴后继,接力相承,形成了美术学院的精神谱系”,邱志杰在致辞中表示,周令钊、钟涵、邓澍、侯一民、詹建俊、李化吉六位先生,就是老一辈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群体中的突出代表。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学院的发展紧密相连,是美术学院的擎天大柱,是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巍峨丰碑。先生们的家国情怀,先生们的专业开拓,先生们的艺术成就,先生们的教育成果,先生们的人格风范,为我们开拓出艺术与人生的沧桑正道,高山仰止,光耀后学。“讲述先贤的功绩和人格是为我们后来者注入力量,获得前行动力的一种仪式”,他希望通过此次系列学术活动,让更多的美院青年学子从中汲取能量,秉承前辈的精神,绍继先辈遗志,写就美院新百年的辉煌。
党委宣传部部长秦建平主持讲座
设计学院教授周博主讲《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与设计之路》
“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展览筹备
作为2019年“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的策展人,周博首先简要回顾了展览的筹备过程。策展团队先后拜访了中国政协文史馆、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北京印钞厂等单位,在政协文史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和新浪体育,周令钊先生以及家属的支持配合下,展览最终才得以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人生。“我们不但更深入地了解了周先生的百岁艺术人生,也从他的人生经验中获得了许多感悟和教益,令人感佩。”周博表示,展览的基调是实事求是、朴实无华地讲述周令钊先生的百岁艺术人生,就是展现先生个人的艺术人生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联,突出先生个人的选择、经历、创作与大时代的关联。
周博在随后的讲座中,用三个阶段阐述了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人生。
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的成长期(1919年-1948年)
在这一阶段,唐一禾先生、张光宇先生、柳溥庆先生是对周令钊先生的人生成长、艺术设计影响深远的老师。他从留法画家唐一禾先生那里收获了扎实的写实训练,从中国一流的印刷专家柳溥庆先生那里学会了印刷制版的技术,又从杰出的设计家张光宇先生那里传承了现代装饰艺术的技巧,这种“转益多师”的经历为他后来的艺术设计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期间,他参与创作了黄鹤楼大壁画,设计了长沙儿童剧团标识和抗敌演剧五队的标志,并留下了许多战地写生。抗战结束后,他又前往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育才新浪体育担任美术教员,期间也留下了多幅速写和水彩画作。这些作品体现了周令钊先生朴实并精准呈现时代信息的画风,至今在许多作品中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和温度。
为新中国造型(1948年-1966年)
这个阶段的前十年,赶上新中国的初创岁月,百废待兴。周令钊先生有机会施展他的艺术和设计才华,在国家视觉形象设计的舞台上“为新中国造型”,这十年也成为周令钊先生一生中最忙碌的阶段。
他作为主创者,设计或参与设计了包括政协会徽、国徽、三大勋章、团旗、队旗、十大元帅服、人民币等在内的新中国国家视觉形象的设计工作,完成了大量艰巨的国家设计任务。正如范迪安院长所言“他用崭新的视觉形象‘设计’了崭新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意志视觉化,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与此同时,周令钊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壁画运动的先驱,主持了许多壁画和公共艺术的创作,开创了一种明亮健康、清新活泼的民族装饰风格,对新中国的装饰艺术影响深远。周令钊先生在其他画种的创作上也颇有创获,他的油画作品很少,但一幅《五四运动》足以使他在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周令钊先生尤其擅长水彩和水粉画,其作品色彩灵动、通透、鲜艳、明亮,表现力强,并结合西南少数民族的色彩观念,创造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水粉“民族化”新风。
勤奋耕耘 永不停息(1978年-2023年)
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人生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周令钊先生担任了第四套人民币的票面总体美术设计,他和陈若菊、侯一民、邓澍等几位先生一起,把他们一生对于中国民族传统的理解灌入其中,将人民币设计的艺术水准又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壁画和公共艺术作品,如武汉黄鹤楼新址的《白云黄鹤》大壁画,中国最早的主题公园之一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的设计等。他笔下那些生动而丰富的细节,反映了他为积累素材所下的苦功,以及对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熟稔。
“周令钊先生是既有‘想法’又有‘方法’的人。”
周博谈到,因为老先生话不多,又很少写文章、谈艺术,致使我们对他的艺术特点和方法缺乏了解,但这其实是非常值得认真探究的。他谈及自己比较深刻的体会:
其一,在理解周令钊先生的艺术特点时,要抓住“民族”两个字。不管周先生学什么、做什么,他的艺术思想都是有核心的,这就是扎根于中华大地,始终把“民族”、“民族化”、“民族风格”、“民族审美”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这是周令钊先生在跌宕起伏的人生变动中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艺术追求。他和许多同辈艺术大家一样,都是发自肺腑的热爱中华民族和民间艺术,他们对本民族的灿烂文化抱持强烈的认同感,并为有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而深感自豪。若谈文化自信,在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其二,周令钊先生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他的设计和公共艺术创作是有工作方法的。比如,他特别善于“网格设计”的方法,就是通过打格子按比例精确地分解工作,有条不紊地把设计的想法“放大”到特定的时空中,从而圆满完成任务。从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毛主席像,到全运会万人参与的团体操背景“翻版”表演的设计,可以说,周先生把网格设计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他能够在方寸之间掌握巨大的尺度,对各种尺度的设计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再如,他所常用的“集锦装配”的设计手法,就是把最美的风景和艺术符号按照一定的构图和形式法则“装配”到一起。这种手法应该是他在大量的人民币设计工作中形成的,最终他又把这种手法运用到了大型的壁画创作中,迄今仍是大型壁画和公共艺术创作中非常有效的一种工作方法。
将民族的美融入国家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中
周博在讲座结尾时总结周令钊先生艺术人生时谈到,周令钊先生的艺术道路,是把他所理解的清新的、质朴的、民族的、装饰性的美融入到设计和公共艺术作品中。这既能够成就国家形象和政治景观的宏大叙事,又能够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艺术的价值既不突出个性,也不那么炫目迷人,但是,当我们逐渐知晓这些作品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理解了它们创作的复杂和艰巨后,一定会感到惊讶、甚或是震惊,进而对艺术家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才能钦佩不已。这类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往往是我们时常在享用,或者说总是在不经意中会触碰到,却浑然不觉的价值。这种“美”,有时平易近人、清新隽永,有时又必然弥漫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符合能够被政治话语和公共生活所主张的特定意涵、社会价值和文化品格,而这些恰恰是包括设计在内的公共艺术应该具备的特点,也是我们理解周令钊先生艺术人生的基点。
讲座综述:吴琼
摄影:李标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23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