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在新浪体育北区三食堂设立了“研究生会堂”,为在校研究生提供一个可不断重组的创客空间,集思想、讨论、课程、展示于一体。
“研究生会堂”由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担任项目总策划,副院长邱志杰担任学术顾问,研究生院院长陈琦担任学术主持,由研究生院联合党委宣传部、团委共同承办。
2023年4月7日中午,“研究生会堂”首场“午餐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北区三食堂二层成功举办,副院长邱志杰分享了他的“从中国古代地图到我的地图”艺术脉络。午餐会全程,老师与同学们边吃边聊,在一种轻松的“沉浸式”学术氛围中,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党委书记高洪全程参加了首场午餐研讨会。他表示,看到午餐研讨会的举办非常高兴,“我一直极力倡导要充分利用校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我们的同学在学术的空气中成长!我希望午餐研讨会碰撞出火花、激发出灵感、推动持续的创新创造!我也希望午餐研讨会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家独特的享受!让我们一起享受美味佳肴,享受美好时光!”
研究生院院长陈琦在主持午餐研讨会时谈到:“我们的学习和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工作室,而是应该在我们大新浪体育园的各个角落。”他表示,午餐研讨会不仅会邀请名家、学者,也希望更多同学能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学术的主场,利用这个空间、平台去进行学术话题的讨论。
邱志杰以艺术史理论为切入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案例分析,阐释了对“地图”艺术思维的认识和运用。他从一系列中国古代的地图文化出发,说明了“地图”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构建宇宙志气、天地志气以及天地关系的一个基本途径。他从《兆域图》讲到《华夷图》,从《禹迹图》讲到《大明混一图》《坤舆万国全图》,通过梳理中国古代有关“地图”绘制的理论逻辑,强调了中国古代有着十分完整的科学技术发展体系和成就。
邱志杰结合自己诸多关于地图的创作,他谈到画地图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场域,把对人们无意义的地点变成新的场域,变成跟人能够发生关系的场域的过程,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也是重新发现的过程。分享最后,他号召每一位同学都来绘制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地图”,在自我“地图”的绘制中,感受自我思维的重新建构。
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啸海在讨论时谈到,邱老师重新定义“艺术”的概念,他没有过分依赖美术史已有的艺术语言方式,而是基于现实世界发展的对应,用更像整理“思维导图”的工作方法来做创作。“思想”、“观念”成为他的创作材料,“思考”是他生产和创作的过程。我20年前见过美国艺术家丹·米尔斯(Danmills)关于地图的作品,他当时去798看过刘小东等一些老师的工作室,印象最深的是他新近做的关于波兰边境线变化的地图作品,他借用“地图”的关注点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边界、权力之类的问题上,把领域和边界扩展开来,自然、历史、现实、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被整合起来做视觉化处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鲜的信息接口和讨论的机会。比如,如何展开我们的当代艺术创作?如何讨论艺术本体的意义?就像刚才邱老师引用宏观而神秘的“洛书河图”一样,那些通过文化概念梳理过的很多作品里,由手绘而来的、有灵感的、超验感的、由海马体生发的那些“灵感”部分的视觉效果,怎么跟AI人工智能概念连接、比对?这些都是对我们的重要启发。
午餐研讨会现场
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围绕“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与创作的关系”“艺术与新媒体”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午餐研讨会”的形式集思想、讨论、课程、展示于一体,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频繁,拉近了师生距离,激发出师生互助研学的热情,促进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内的深层次学术交流和创新发展。
宣传部 宋曼青/图
实习生 廖宇/整理
宣传部 宋曼青 学生 王微言/编
2023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