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中国画与书法学院书法系本科一、二、三年级
带队教师:徐海 解小青 戴裕洲
下乡地点:北京 平谷区黄松峪乡塔洼村
下乡时间:2023年4月12日—4月27日
村舍人家,疏篱散落
远山叠嶂,林树幽邃
日常之景,平中见奇
随眼所见,皆可入画
清明过后,谷雨之前,中国画与书法学院书法专业的下乡队伍来到平谷黄松峪乡塔洼村。这是书法专业人数最多的一次下乡写生,包括本科一二三年级全体及硕士博士共50名学生。由于一二年级同学全是绘画“零”基础,三个年级同学都是第一次户外写生,又逢春夏骤变的天气状况、土路鄣壑的写生环境,我们三位带队教师深感在专业要求、安全纪律等各方面责任重大。
塔洼村景
谷雨前后的平谷,沙尘伴着飞絮,昨夜狂风寒潮,今日黄泥骤雨,偶遇晴好,忽又暴晒当头,对于从来没有下乡写生体验的同学们来说是一种考验。冻时腰围暖袋、双腿护膝;晒时武装到只露出一双黑眸,同学们每日沿着村落山径,摆个小马扎,一坐一整天,从面对一张白纸无处下笔的零基础,到学会布置穿插主动处理画面构图,逐渐释放笔端的天趣本真;经过硬笔速写转入毛笔水墨的艰难过渡,直到基本掌握之后,以聪慧胆气拿出让老师惊喜的佳作。这其中,有困顿时欲焚笔砚的迷惘,有开窍时灵光乍现的喜悦……每晚讲评作业的时间,成为大家最期待的时刻,置身集体看自己,互鉴互学,在一张张用心完成的画中,留下了专业进步的扎实足迹。
安营扎寨
画之理 借我一双慧眼
到达当日,吃罢午饭,带队老师先到周边采景。塔洼村四面环山,地势较高,沿着山路盘桓而上,村墟桥梁、山麓坡脚、树石山寺、枯枝夹叶……随眼所见,皆可入画。同学们一边熟悉塔洼村景,一边以双手作取景框,听徐海老师讲解适合初学的画面场景构成,同时明白“写生”的意义,既不同于古画临摹,更不能将画谱照搬过来,要将自己眼睛观察到的景致描绘出来。从写生第一天开始,徐海老师就反复叮嘱同学们存心要静,切不可心上长草;心静心定,才能渐入格法。
一开始时,同学们对于取景构图茫然无措,于是从画一堵墙、一株树的组合入手,逐渐叠加深入画面元素,从小景的一个角落开始,对牌楼轩牖、板桥石洞、疏树丛石等等勾勒刻画,力求展现连接组织的精准度。到了第三天,个别同学的画面构图已能“跳脱”出来,显示出一定的成熟度;针对大部分同学仍存在构图不好、刻画不细等各种不同问题,徐海老师结合书法、篆刻创作实践,讲解“金边银角草肚皮”等等的相通艺理。理解不一样了,眼睛也就不一样了,从自然景物中找到了新的构成统一,同学们渐渐琢磨出了“画理”的一些门道儿,使写生不再是“临摹”自然,明白场景要为画面服务,主动处理画面的意识明显加强了。
徐海老师从绘画零基础开始辅导写生训练
村舍人家、疏篱散落,远山叠嶂、林树幽邃……日常之景,平中见奇。写生到了第四、五天,绘画的乐趣已经活跃在了同学们的速写纸上,绘画的趣味活泼泼地呈现了出来。即使面对同一景致,画面风格也明显不同。有的铅笔、炭条、签字笔、马克笔、秀丽笔,有的单幅、拼张、斗方、手卷、团扇,材质与幅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画面呈现,艺术表现力也截然不同。有的细致到极精,有的笨拙出稚趣,环境制造与线条表达出的趣味性不断增强。在老师引导与鼓励下,同学们做了多样化的尝试,为挑战自己增加难度,在大胆试错中竟也出现了不俗的韵味。每一幅画的“画眼”,似乎也如同学们一天天开窍的眼眸一样,在画面上鲜活了起来。
画之变 一关一关往前闯“笔墨关”
写生进展到第七天左右,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之前学生速写入手快,出奇得好,正当老师们为教学成果欣慰时,从硬笔转入毛笔水墨的第一天却发生了始料未及的一系列状况。忽然之间,学生们连构图带水墨都掌控不了,似乎一夜之间重新归零。面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徐海老师及时调整节奏,让学生的手先“慢”下来。
于是教同学们先从勾线开始,务求手松;渐加皴擦,再到墨色晕染;一步一步,往前闯“水墨关”。在速写稿的基础上预想水墨效果,重新构图以突出笔墨表达力,带着水墨创作意识去写生,这一阶段的艰难过渡,在整个写生过程中着实花费了力气。作为书法专业的学生,突破平日运笔局限,通过绘画训练对毛笔近乎极限的使用,熟悉笔性,增强手感,使毛笔特质显现与笔性掌握更加细腻丰富。这种写生收获不仅为将来山水画的深入打实基础,更为今后书法创作水平的提升带来直接飞跃。
村头写生剪影
画之乐 互鉴合作争优先
下乡写生教学,不比校内设施,只能尽量创造“土条件”。每晚点评作业时,为了使50名学生人人看得清楚,带队老师从当地借来投影仪,架两块大石板当台面,使得写生教学成效大大提高。此外,通过组织多样化的点评方式,训练同学们的眼力与判断力,对于画得好的同学给予奖励,画得不好的同学小示善意惩罚,同学们有受到批评时的思考反省,更有幽默点评中的会心欢笑……每晚准时准点,有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作业点评时间,成为一天当中大家最期待、最忐忑、也收获最丰的学习时刻。下乡期间,师生同吃同住,朝夕相处,老师对于每一位同学的心智性情、专业潜质等了解更加直观,这也为以后“因材施教”增加了课堂之外的立体教案。
每晚准时准点多种形式教评作业
徐海老师在专业上严苛的高要求,对作业敏锐又极耐心的讲解,细致到落款墨色、钤印大小的指导,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深知一艺之难,故而也更加珍惜付出苦功得到的艺术乐趣,为今后各自的专业发展树立了高标。与当地老东家的再次偶遇,引发了徐海老师对以前下乡艰苦条件的回忆,“菜是老乡家平时舍不得吃、腌得发了毛的咸菜。”如今的好条件不可与当年同论,也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央美下乡写生传统对振兴当地乡村经济的积极助力。
中国画与书法学院院长岳黔山带队探班,查看学生日课
写生期间,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岳黔山和副书记王秀玲、创研部主任于跃、办公室李江老师前来探班,仔细观看了十多天来每位学生的写生日课,给予高度赞扬。为了调剂下乡生活节奏,带队老师还组织同学们自己动手包饺子等活动,和面擀皮,包出“元宝”等家乡饺子形状,在欢乐的实践体验中增强了每位同学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
集体动手包饺子
初到平谷,黄沙风霾;中间骄阳似火,忽又狂风骤寒;临近写生结束时,溪山新霁,晴光翠岚……十多天来的天气变化,正如同学们在下乡写生期间的心路历程与创作体验,虽是从零基础初学,但是一摞摞的画稿已经日渐成熟。阴晴朝暮,晓雾夕霏,山景奇幻万状,同学们置身大自然这一张“大写意”画幅之中,也更加体会到“不行万里路,书画无生趣”之理。经历此中甘苦,对央美下乡季的珍藏记忆,将是老师和同学们人生中最闪亮的一段时光。
学生下乡写生札记
书法系下乡队伍师生合影
书法系本科一、二、三年级写生作品选
中国画与书法学院 解小青/文
中国画与书法学院 戴裕洲 张启元/图
宣传部 宋曼青 学生 王微言/编
2023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