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造型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
带队教师:杨靖 杨昆
下乡地点:西北线
四月份,下乡季拉开帷幕,六工的同学们终于等到了翘首以盼的下乡考察课程,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下乡考察。对于雕塑系六工来说,学习永远是立体的、多元化的,老师常说:“行万里路,读万样物。”今年的考察课程是六工六条经典考察线路中的西北线,此线路程远跨度大,沿途风景如画,雕塑遗存众多,体现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域魅力。出发前,大家早已满心满眼地期待。
作为第一次参加考察的“小朋友”,对于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但有趣的是我们担起了领导学长学姐的责任,甚至可以用肩负重任来形容。团长、财务、摄影、订酒店……低年级的同学们各司其职。
工作室入门 当好摄影师
我兼任摄影组、劳务组的工作,背包总能塞得像红薯袋似的,相机设备、大灯、反光板应有尽有,简直就是哆啦A梦百宝袋的下乡版本,但不同的是,我的“百宝袋”经常压得我跑不动路。
有天日暮黄昏,刚下过雨的田间的小路略显泥泞,我背着沉重的百宝袋走在拖拉机履带压实的泥土上。为了赶在太阳落山前拍摄,我加快脚步赶在了大部队最前方,但由于没有经验,在七弯八拐的田间小路上走错了方向,再回头只剩自己一人了。时间紧迫,我也慌了神,幸运的是正巧碰上了当地晚归的村民。多亏伯伯指明了方向,我便赶紧顺着指引登上旁边隆起的麦地,回头一看,寻找的那座石狮就在眼前。晚风伴着些许麦苗的清香,染上片片落花,化作朦胧温软的雾气,笼罩着田野,与天空交相呼应。我终于赶在最后一刻将它和晚霞一起收进了我的相机。这件小小的事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明白遇到问题的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又是一天傍晚,我们伴着晚霞登山观塔,高原景色不凡。于是我们在观塔之余做了一个决定:去拍一张夕阳下的梯田。崎岖的山路惊险又刺激,好似在户外探险。队伍最前面,大家争先恐后地往上跑,都想成为“登山第一人”。一路专注看路,猛然一抬头,发现自己已然来到山顶!眼前这一片旷野最能记载春的旅程,金色霞光氤氲在天地之间,油菜花海伴低垂老树,微风吹拂树梢,流云随风舒卷,如一席薄衾披拂在大地之上,豁然开朗的美景治愈了我一路的疲惫。
下山途中和老师交流,我才发现一路上老师的用心,因为山路崎岖,同学们互相搀扶、互相帮助才能顺利到达山顶。不凡的考察经历就像增强工作室凝聚力的团建,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们的默契,也增进了大家的感情。
再提画笔 气象万千
回顾本次下乡考察,六千多公里的路程,六十多处考察点,从西安到张掖,从博物馆、帝王陵,到石窟造像,再到古建筑以及壮美山河,同学们走到哪画到哪。三年后终于又能下乡,同学们都很珍惜这次能看能画的机会。每到一处新地点,大家最不会忘带的就是速写本和毛笔,老师们总是带领大家先整体看一遍,建立宏观的认识和感受,之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不同于曾经我认识中的铅笔速写,六工要求同学们用毛笔带着自己的问题和目的记录式地画,不扣细节,不看表面,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用最简洁的线勾勒出物象最重要的“气息”,毛笔的粗放和大气,也正能让我们加深这样的认识。
杨老师常说:“光拍照是记不住的,只有画了,记录了,才能形成印象,通过量的积累建立起更完整的认知。”确实,有的时候在现场急匆匆地画完了,或许当时不够满意,但后来再拿出来翻阅时,能够一眼就看出自己的所画所想,这也让我们的眼和脑同步得到了提高。
老师们针对我们的问题做了许多示范,有的时候不用多说,只是看着老师绘画的状态,勾勒的线条,用笔的动作,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受益匪浅。三周下来,大家读到了一路上的万千气象,厚厚的速写本里都沉淀了自己满满的收获。
团长的“苦衷”
六工下乡是常态课,这个课程里面,“团长”是一个很多元的工作,需要对接酒店、对接考察点、协调导航、安排每日行程、分配统筹各组工作等等。但时隔三年后,六工重启下乡路,一切重新开始,作为低年级同学的我并没有经验,“下乡萌新”来领导一个33人的团队,真是有些困难。
最开始我完全不在状态,甚至连组织同学都无法做好,更别说兼顾导航等等。一天连登了几座山的我们,身心都非常不适应。但经过几天的锻炼,慢慢克服了水土不服,我开始有些享受这种紧张充实的生活,各种事情的协调也开始上手,体力也越来越好了。
六工去的地方,有些是鲜少有游客踏足的,经常能遇到锁门无法参观的情况。这些地方多由当地村民看管,每当遇到大门紧闭的情况就需要团长来和当地沟通。那天,我们在寺庙里遇到一窟不对外开放,但这是不得不看的地方,可以说是为了它而来。看管的奶奶非常尽职,让我们联系上级看看是否允许。我忐忑地一层层打电话联系,在延安午后的阳光下花了一个多小时最终打开了这扇门,进到洞窟中感觉一切都值了,顿时成就感十足。
我们几个小朋友砍价的技能也逐渐提升,为了以最少的花费学到最多的知识,与酒店和景区攀谈价格成了每日必备的环节,酒店、门票、餐饮……能省就省,也和学长学姐请教了不少经验。
有趣的是,下乡不仅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还锻炼了我的嗓门。从最开始细弱的蚊子声,到现在一嗓子会吓周围人一跳,甚至被评价为“有穿透力的嗓门”。作为一个“社恐”有这样的进步,内心还是很激动的!
下乡感悟
下乡中总是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点滴的小事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身上也褪去了一丝青涩,多了一份成长。
同学们的感情之深不仅仅来自于老师的小巧思,更多亏了我们的“大粉”。它是我们的大巴车,多亏了它让我们可以带着美院一起旅行。西北线的路途遥远,每天有一半时间都坐在“大粉”上欣赏西北风光,虽说有沿途美景相伴,但六工的下乡从来算不上是轻松,甚至可以说是辛苦的。每天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十点可能还在田野或者山上,时常为了多看一个野点就需要在路上匆匆吃完一餐,面包、饼干、矿泉水成了我们的必需品。
这也多亏了“大粉”,我们饿了在车上吃准备好的饭,累了也可以在车上睡觉。我们在车上开题,在车上学习,同学和老师们可以闲聊,也可以一起严肃讨论学术问题,不知不觉中“大粉”成为了我们行走的教室、移动的宿舍。“大粉”可以把我们的课堂直接带到田野中、黄河边、山顶上,有时候下车就是石刻,课堂效率极高。
第一次下乡,我们像极了学习飞翔的幼鸟。因为没有经验,我们会出各种各样的失误,但老师和学长学姐总会耐心帮助和指导我们。老师在教授专业知识上兢兢业业,生活中同学们互帮互助。下乡考察这一段旅程,我们的收获远远不止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历练,一种成长。
转眼间下乡进程已经结束,短暂又难忘的时光让我了解了课程的意义,学会了珍惜,懂得了责任,这对我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会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早日成材担起重任。
王健烨 魏荟青 季然/文图
宣传部 宋曼青 学生 王微言/编
2023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