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二、三年级
带队教师:闫烨
下乡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阿那亚社区
下乡时间:2023年4月10日—4月21日
“阿那亚”(aranya)一词,来自梵语阿兰若,意指“人间寂静处,找回本我的地方”。“人生可以更美”是阿那亚的理念,追求更多的智慧、更多的自我实现、以及更多的爱。
日常教学、课程总结
抽象绘画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和探索的艺术形式,而写生则是一个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和理解物体形态与结构的重要工具。因此,未知化的探索是尤为重要的,从《素描构造与表现》的课程中以设定的静物为对象,到《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寻找图像的线索,再到实践课程到设定的自然中去,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从具象到抽象的观察方法及理解思维转化的过程。
在实践课程中增加了空间、时间的变量,也导致有更多因素的加入,光影、色彩、主观感受都会更丰富的呈现,但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难度。所以找到“好奇心的入口”深入探究,能让学生从“已知化”信息的对话循环中脱离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更新鲜、未知的海边景色呢?这种方式,也许不是让我们“知道”海边的景色,而是让我们冷静而彻底地意识到自己对于海边的景色有多么“无知”吧,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知是巨大的力量。”所以,一个好的写生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日常的晚课堂
阿那亚有着丰富的创作对象,静谧的海边,融入自然的建筑,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你置身于此,“人生的诗意”不必远寻,在外出写生时,观察和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观察是了解外在世界的重要途径,介入的角度最为重要。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而记录则是将观察和思考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关键步骤。因此,在写生时,一定要记录你的观察和想法,可以用照片、速写或者笔记的方式。
到社区的第一天,同学们集体参观了阿那亚艺术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阿那亚礼堂、孤独图书馆、酒神剧场、A剧场、蜂巢剧场、海边驿站。
参观UCCA沙丘美术馆
参观酒神剧场
参观孤独图书馆
在开始写生前,先进行对主题和对象的研究和分析是尤为重要的,了解其结构、颜色、纹理和形态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对象,同时也能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阿那亚社区是在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人文景观,选择这里的原因主要因为它已经被设计过,很多细节都有精心之处,构图和比例是被人为修正过的,所以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构图、比例及材质的观察。
同学们尝试了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彩色铅笔、炭笔、水彩、油画等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同一个对象,在快速记录的同时,也是对如何选择和判断表现方法的能力的提升,利用好便携的现代电子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这也是日常基础课程中所教授过的技能,这都会丰富同学们的创作语言以及提升创作热情。同时,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手法,抽象绘画是一种多样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写生时从不同的维度角度去理解如立体感、运动感、光影感等等,从而创造出更具个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写生现场
定期进行反思和总结,写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在绘画过程中,定期进行反思和总结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抽象绘画水平。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写生计划需要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和对象、通过深入探究,使得物理对象,图像,和画面之间达到共识。
现场指导
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程之余,大家参加了丰富的课余活动,组织了读书日活动,(单向空间、理想国、卷宗书店)分享心得,讲座论坛,在蜂巢剧场观看了首届斯芬克斯元宇宙戏剧节阿那亚专场,由法斯宾德同名电影改编的先锋话剧《世界旦夕之间》。新的艺术形式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观看电影《脐带》,伟大的母爱使同学们深受震撼。参观湿地公园感受自然之美。
其中对阿那亚艺术中心的深度探访尤为珍贵。由阿那亚艺术中心馆长Damien亲自讲解了加布里尔·库里(Gabriel Kuri)的个展。展出艺术家从1999年至2023年创作的近30件作品,其中包括3件大型委任作品,以及为此次展览特别构思和制作的一系列新作。此后同学们与馆长的深度对话,令未来的年轻艺术家们深受启发。
参观阿那亚艺术中心
观看话剧《世界旦夕之间》
这次外出实践特别安排了同学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此期间,五工二年级的同学们化身为小导师,与阿那亚道禾书院的小朋友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绘画课程,此次公益活动课程名称为《雨生百谷》。对应谷雨节气,大朋友们为小朋友们介绍了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中的色彩、图像、材料、味道等等知识。通过带领小朋友们运用折叠,挤压,晕染等综合绘画手段,形成抽象、朦胧、细腻的画面关系。让孩子们在色彩的变化中感受到雨的诗意。
同学们认真负责、积极准备,充满爱心地完成了此次劳动,大家收获了美丽的画卷,同时也收获了心中的喜悦,培养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提高了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道禾幼儿园公益活动——劳动实践课程
学生作品选登
汪子晨
本次写生使我感受到了自然与建筑的美,大自然的色彩与建筑的结构带给我很多启发,在画面中,我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海上溶洞世界中,满足了我对想象中世界的渴望,构造身处自然界的纯粹感,当曲线、体积、空间得到凸显时,展现出无垠的海平面上变化莫测的溶洞奇观。画面中创造的世界黑夜与白天同时存在,光线在不经意间透出,存在了千百年的溶洞依旧伫立在平静、辽阔的海面上,表达了时间的悄然流逝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我时常关注画框的转折面,希望二维的画面能够在空间上有一定的突破,发挥出三维空间的价值。本次课程使我们放眼自然、感受自然,感受色彩与空间,对我有很大启发。
尤琪
阿那亚的极简主义建筑是我的观察对象,建筑物由极少的线条勾勒出外形,但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远离建筑物时,它呈现出模糊的形态,走进建筑物,它的线条与结构也越来越清晰。在不同的距离观察,线条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有时它融于建筑物,有时又强调着建筑物的外形。因此我首先将图像进行模糊化处理,再根据我对建筑物的整体理解画出对应的“线”的关系,最终得到我理解下的阿那亚的极简建筑。
刘夏
面对大学三年以来的第一次写生,我的感受还是非常深刻的。阿那亚是一个充满设计感的地方,大到建筑,小到花草,在这样的环境里画画,感受也与在新浪体育里有很大的不同。我能更直接体会到环境与创作的关系,也更考察了我们对具体物象的提取概括能力,在这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观察方法和创作方法。我采用局部观察的方法去观察建筑物,并采用拼贴的方式,将线的疏密空间和光影制造的空间这两种关系呈现出来。从大家的创作中都能看出,每个人在同一个环境中不同的关注点和对阿那亚这个地方的理解。
郑维妮
阿那亚是一个处处被精心设计过的地方,其排布、建筑都在秩序中有着特色,因此对其的图像化理解就需要更加精确。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自然与人工的排布关系,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了此次写生的思路,同时,我们进行了多元的文化活动,如参观美术馆、观看戏剧,看到了独属于阿那亚的一份社区风貌——宁静、精致但又朴素。阿那亚最大的特点,其海边的景色也非常动人心弦。挑一个人少的、吹着海风的夜晚,感觉能够引发人内心的无穷思考。离开时,也能将这份收获与思考印在心里,成为深刻的回忆。
江上来
阿那亚是一个很安静的地区,让我想起日本。对我来说很熟悉的气氛目前有这么多人,这事实让我心动。我想起了阿那亚本身是有两面性。有人说文艺梦想,有人说假自然,跟沙丘美术馆馆长讨论时也感受到了这些矛盾。我们都在艺术界各自都有不同的看法,跟阿那亚一样。这种“同样的背景,不同的场景”非常有趣。而且这些差异是人类产生的,这事实更有意思。我喜欢人体,但不想像照片一样画画。我要画出背后的故事性、对社会的思考、我的人生。这次选择了“虚化”感觉是有意思的体验。我画的素描当中选择了两个场景画了油画。一张一张是单独作品,但也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联合关系。都在海边,有人在。一个是《动》,一个是《静》。我们人生都不一样。
刘钰飞
阿那亚园区的名字“aranya”本身在梵语中带有野生丛林的意思,在这片园区的官方公众号上也表明了园区建立的初衷是能为北京生活工作的人构建一片灵修之地去释放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在这里很明显的能够观察到许多游客在这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为了拍照而拍照,其实背离了园区建立的初衷。于是我选择每天从住处出发,去收集存在自然与人造的矛盾关系的物体,记录每天的路径,并在海滩上完成一件走出来的螺旋。这种行为类似于巡礼,找到圣物并进行朝拜,最终在路径结束的地方完成一场精神理式。用此种方式来回应此园区的初衷,并和目前的部分消费人群形成映照关系。
徐所廷
我认为,即使在阿那亚这个地方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的东西,但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我写生期间最大的心理要素是“不安”。因此,即使看稳定而美丽的东西,也只觉得是人为的反复现象。随着时间流逝,不安的要素逐渐减少了,我觉得如果说阿那亚是幻想的话,北京就是现实。回到北京后,我又重新面对了我回避的现实。这样一想,在阿那亚时感受到的不安情绪好像还不错。我再次认识到,这种不安是逃避现实带来的不安。但是这个现实好像更让人放心。因为可以再次抱有幻想的希望,不过那希望是徒劳的。
陈达希
阿那亚是一个节奏比较慢的社区,设计风格偏向于日本的风格,极简的设计语言,建筑有大面积的灰调子,加上一小部分的纯色。我刚到这里时,创作心情比较急切,过程有些坎坷,在这里创作必须把自己的节奏慢下来和这里的节奏一致。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这里交错的建筑形成的线面关系。为了更突出画面结构,将拍摄的素材进行黑白处理,从仰视的视角和使线条交错的角度去观察。把颜色抽离出来、把图像黑白化、突出图像结构,然后加强曝光提取图像、用水彩薄涂进行叠加和重组。
张茹蕙
蔚风雨
美好瞬间
油画系 闫烨/文图
宣传部 宋曼青 学生 王微言/编
2023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