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在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刘勃舒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承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美术报》社协办的“继承·坚守·创新——刘勃舒艺术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国风堂开幕。展览全面展出了刘勃舒一生的临摹、创作、写生、手稿等各类作品约160幅,以及其各个时期的生活图片和重要的文献资料。
刘勃舒是原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的第二任院长,是徐悲鸿先生的关门弟子,是新中国培养的中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卓越的美术界领导者。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刘勃舒以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热爱,积极倡导继承、坚守、创新,坚持人民立场,坚守民族精神,主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影响了一个时代,继徐悲鸿、李可染等老一辈艺术家之后续写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
开幕式现场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永新县政协副主席刘立生在开幕式上致辞。刘勃舒夫人何韵兰致谢并讲话。展览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主持。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表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刘勃舒先生在1950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践行徐悲鸿先生“改造中国画”的艺术思想和教学理念。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肩负起带领美术界同仁探索中国画未来发展方向和道路的重要使命。因此,研究刘勃舒的艺术,对深入理解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乃至新中国美术的发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他谈到,今天研究刘勃舒先生及其艺术,重在理解他对中国传统美术精神的继承与坚守,重在探讨他在既有法则基础上生成新笔墨、新图像的创新创造,更是重在将勃舒先生的艺术精神与新时代美术繁荣兴盛的目标理想相融合,并从中获得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启示和力量。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谈到,刘勃舒是令人景仰的师长,是感恩一生的伯乐,是终生学习的楷模。作为接过刘勃舒手上神圣接力棒的接力者之一,他难以忘记1987年7月的那一天,刘勃舒在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组织、主持了“陈向迅、赵卫、陈平、卢禹舜四人山水作品展”及山水画研讨会,以四位参展艺术家为案例,对中国画的历史与前途、继承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正是从那次展览开始,四位当时年轻的参展艺术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他表示,今天纪念刘勃舒先生,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接续先生“继承·坚守·创新”的理念和信念,深入发掘、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立场,同时,广取博收一切有益成果,大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为续历史文脉,建设现代文明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致辞
“继承、坚守、创新是此次展览的主题,也是刘勃舒先生艺术教育人生的信念和追求。”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对此次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谈到,刘勃舒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的35个春秋岁月里,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研室主任,再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传承了一代代中央美术学院名家大师所传递的光荣传统,在美术领域中专心创作,在美术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为新中国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艺术人才,为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展览的主题是刘勃舒的艺术追求,也是时代的课题。作为一次艺术研究展,特别要研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美术教育事业要继承什么、坚守什么、如何创新,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谈到自己曾多次陪同刘勃舒出访、办展、举办研讨会,至今仍感到受益匪浅。她表示,刘勃舒先生是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大家,是中国现当代画坛老一辈中重要的坚守者和开拓者。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关门弟子,他继承了徐悲鸿先生的衣钵正脉。于传统中国画而言,他坚持书法用笔、写意造型;于现代中国画而言,他善于洋为中用,并不遗余力地提携晚辈后学。刘勃舒艺术研究展题名为“继承·坚守·创新”,意义重大。她希望这次艺术研究展能够激励中国国家画院不断精彩书写中国美术前辈们的艺术研究谱系。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主持开幕式
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致辞
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代表江西文艺界表达了对刘勃舒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他谈到:“永新是江西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永新县走出了40位开国将军,正是永新的水土滋养着勃舒先生的创新精神,塑造了他的艺术、他的生命、他的人格精神。”
永新县政协副主席刘立生致辞
永新县政协副主席刘立生介绍到,从永新大山走出的刘勃舒一直心系家乡文化建设。在永新县书画事业发展关键时期,刘勃舒以对家乡无限的忠诚和热爱,创立了“刘勃舒艺术基金”,携手蒲公英行动在永新开展公益活动,推动美育扶贫进家乡,促进教育普及,并将美育与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创意独特、有丰富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他关心家乡建设,热情参与县委县政府围绕其故居所在村,规划和建设洲塘书画村,从而成就高市乡洲塘村成为永新书画的示范区和旅游地。
刘勃舒夫人何韵兰致谢并讲话
刘勃舒先生夫人何韵兰对参与展览的各方工作人员和前来观展的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她深情地说道:“我觉得今天大家不是来看刘勃舒的展览,而是来看刘勃舒的,一周年了,他走了吗?没有。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他的追求、他的理想都在今天的展览上得到了呈现。刘勃舒是幸运的,在徐悲鸿先生的教导下,他没有让‘神童’的桂冠成为枷锁;到中央美术学院后,他融入了一个平等友爱的大家庭,以爱艺术的心继续他的人生历程;承担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的重任时,前辈们的精神和学养影响了他,使他成为承上启下的力量。前辈对他的教育、时代对他的抚育,和他自己的个性,使他成为一个非常有特点和个性的画家。这个展览真实地呈现了一个画家的艺术人生,更展示了他生病后将传统笔墨精神融入血脉、发自内心创作的涂鸦作品,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可以作深入研究的项目,我代表刘勃舒感谢中国国家画院所作出的贡献。”
部分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分为“天才逢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用我法”“无我无法”五个部分,分别呈现了刘勃舒童年时期、求学时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期、在中国画研究院任职期间以及从未面世的晚年病中信手写意作品。更为难得的是,除了中国国家画院自身藏品,展览还借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刘勃舒20岁时创作的作品《套马》以及人物历史画。加之长达40分钟的艺术记录片,展览立体生动地串联了刘勃舒“坚守自在从艺,潇洒随性做人”的本真人生和几十年艺术探索的轨迹与心路历程。
研讨会现场
2015年12月,刘勃舒向中国国家画院捐赠了一批代表作品,捐赠奖励金全部用于对其作品的展示和研究。在刘勃舒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国国家画院策划了“刘勃舒艺术研究项目”的系列活动,除本次展览外,还包括出版《刘勃舒研究文集》、制作纪录片《立马乾坤独往来》,以及展览当天举办“刘勃舒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近20位美术界专家学者就刘勃舒的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人格风骨、社会影响、对美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览将持续至7月29日。
在“刘勃舒艺术研究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高洪
尊敬的何韵兰老师、卢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继承·坚守·创新——刘勃舒艺术研究展”今天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央美术学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此次展览付出心血、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继承·坚守·创新”是刘勃舒艺术研究展的主题,也是刘勃舒先生艺术人生、艺术教育人生的信念和追求。
刘勃舒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培养出的优秀美术人才,是在建设新中国、新时代、新社会的环境中,依靠自身的艺术天赋和艰苦努力成长和造就的中国美术大家和美术教育家。刘勃舒先生少年时得到当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的赏识,于1950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是徐悲鸿先生的得意门生。本科毕业后,他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在大家汇聚的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年轻教师。刘勃舒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的35个春秋里,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研室主任,再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继承一代代中央美术学院名家大师所传递的光荣传统,在美术领域中专心创作,在美术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为新中国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艺术人才,为美术事业、美术教育事业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都深深地敬仰和怀念刘勃舒先生!
刘勃舒先生的“继承·坚守·创新”鲜明地体现在中国画创作和研究中。他继承徐悲鸿先生的笔墨,又以书法的线条、狂放的笔意来表现自我的状态,不断创新。刘勃舒先生擅长画马,他以马抒怀、以马名志,用骏马表现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刘勃舒先生在继承、创新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中国画的传承、创新、交流、形成重要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家。
刘勃舒先生的“继承·坚守·创新”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中。刘勃舒先生继承了徐悲鸿先生的美术思想和教学理念,又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不断创新。他鼓励学生继承中华优秀美术传统,重视学习美术经典,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融入时代浪潮中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既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又反对割裂传统、闭门造车。他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脱离人民大众,重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教学艺术实践,他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第一线,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学生们一起体验最丰富、最生动、最鲜明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刘勃舒先生的教学思想、理念和实践为中央美术学院教育教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优秀的美术教育家。
这次展览是“艺术研究展”,特别要研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以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要继承什么?坚守什么?怎样创新?这是这次展览的主题,也是时代课题。
新浪体育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信念、中国胸怀、中国态度、中国意志,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更深刻地体会到在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积淀上开辟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继承·坚守·创新”在文化、文明高度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央美术学院师生要学习刘勃舒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继承·坚守·创新”的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艺术和文明成果,以对国家民族的大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时代变革的大识,肩负起延续民族命脉、彰显民族精神的时代重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中国叙事体系,用大美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风范、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弘扬中华艺术精神,反映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展现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散发着东方艺术魅力的当代中国艺术经典,“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
祝此次展览圆满成功!
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部分展出作品
刘勃舒 套马 98cm×228cm 195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刘勃舒 下乡 135cm×286cm 1956年 中国国家画院收藏
刘勃舒 大青山上的骑兵 124cm×264cm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刘勃舒 人欢畜旺年丰(年画)91cm×142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刘勃舒 牧马人 138cm×69cm 1977年
刘勃舒 天山速写 40cm×30cm 1981年
刘勃舒 悠 90cm×68cm 1983年
刘勃舒 骏马奔腾 145cm×370cm 1985年
刘勃舒 春 80cm×170cm 2000年
刘勃舒先生简介
刘勃舒(1935—2022),江西永新人。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美展中国画组主任评审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九届委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顾问、研究员。
刘勃舒擅长画马,也兼人物。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关门弟子,得徐悲鸿真传,重写生、讲格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别具一格。他以马写心,以马定志,赋马以人格、精神。在技法上用笔老辣、淋漓酣畅,神态生动洒脱,形神俱足,组合随意又严谨。画面格调高雅、富有韵律感和时代感。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宾馆、博物馆等收藏,并作为国礼赠送给多国的国家元首。2012年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第十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作为中国当代美术领域卓越的领导者,刘勃舒在文化艺术领导岗位工作几十年,为中国画的繁荣、后辈的提携、海内外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关键时期以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热爱,积极倡导继承、坚守、创造,主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其理论坚持和实践成果影响了一个时代,续写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
协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
《中国美术报》社
展览时间
2023年7月19日—7月29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国风堂(明德楼一层)
来源:中国美术报
宣传部 刘晓磊/编
202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