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以“造型艺术之于文化遗产”为宗旨,建设文化遗产课程序列,加强跨学科、跨行业以及面向实践的教学改革,目前已有“展览与策展研究”和“建筑遗产研究”两门讲座课程。响应高校美育、新文科建设和文物活化的政策导向,参与构建文化遗产学术共同体,成就具有艺术学科特色的文化遗产教学体系。
建筑装饰研究与保护
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教席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2023年“建筑遗产研究”课程
主持:赵鹏(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 正高级工程师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段牛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时间:2023年9月7日起 每星期四9时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14号楼A306教室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装饰是形成建筑视觉特征的主要因素,中国建筑装饰在不同的时期、地域、族群有多种风格和做法,对装饰的关注成为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而且,相当一部分建筑装饰工艺依然保持了活态传承特征,在技术干预过程当中呈现出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对于建筑装饰的研究,能够发现传统造型艺术与工程技术、人居环境相结合而产生的另一种发展路径。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遗产研究”课程首次开设于2022年,秉承“造型艺术之于文化遗产”的教学思路,为艺术学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
《营造法式》彩画复原研究
陈彤 故宫博物院正高级工程师
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富艺术性与文化性。北宋《营造法式》彩画精深华妙、庄丽静雅,上承大唐规范,下启元明制度,是彩画艺术史上超迈时空的经典。惜宋版图样未能传世,现存唐宋时期的彩画实例又少如凤毛麟角,使今人难以认识北宋官式彩画的庐山真面目。虽然1925年陶本《营造法式》已重绘了全部的彩画图样,但真正意义上的《营造法式》彩画复原研究肇始于梁思成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开始尝试彩画基本纹样的复原。此后几代学者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求更加接近宋代彩画的历史原貌,但仍存在诸多的未解之谜。课程拟从《营造法式》彩画的复原研究历史、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合作者十余年的复原研究经历,尝试初步揭示出《营造法式》彩画的艺术成就、设计规律及绘制特点。
北京地区明清建筑彩画调查与发现
曹振伟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中国古建彩画源于木构技术的发展,并始终与之保持密切联系,而且充分体现了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艺术繁荣,以及民族融合和宗教传播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并长期与其它造型艺术形式相互滋养,通过古代社会制度和地域文化而产生广泛流变。以故宫为代表的明清官式彩画,是古建彩画的最高等级和集大成者。此外,北京城内园林、陵寝、王府、宅第以及民居的建筑等级丰富,彩画更加多样,京郊古建彩画也有一定特点,受时代、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课程内容包括从故宫到北京地区建筑彩画的调查、发现,为古代建筑装饰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
中国古建装饰材料与工艺的科学认知
刘梦雨 故宫博物院馆员
近年来,随着科学检测技术手段逐步引入国内文物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材料与工艺的科学研究也逐步展开。研究者对建筑彩画、壁画、内檐装修、裱糊等各类建筑装饰开展大量案例研究,不断积累数据和阐释经验,极大丰富了研究者可资利用的一手材料。一些过去由于文献记载和匠作传承缺失而未能认知的材料与工艺,在科学技术手段介入后,逐步得到了重新认识与发掘。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艺的选择,始终受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与制约。而地域间的物质与技术交流,促进了特定文化的形成、融合与演变。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得以在传统研究范式之外,建立新的科学检测、文献研究与实物调查的交叉研究路径,藉此探讨艺术史中材料、技术与审美的关系,对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形成与发展获得新的认知与思考。
故宫内檐装修糊饰艺术
纪立芳 故宫博物院正高级工程师
传统手工纸在建筑装修中的应用由来已久。课程主要以故宫清代内檐糊饰遗迹为例,介绍包括顶棚、墙壁、隔扇、门窗等部位的糊饰类型与做法,揭示其所营造的室内环境的功效性,以及其所传达的纸绢类文物的审美意象。最后再介绍个别与手工纸相关的现代家居纸艺,以期对现代装修的宜身宜居、可持续发展及延续传统建筑文化起到借鉴作用。
中国建筑彩画发展简史
杨红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装饰,具有保护、装饰、等级等作用,见证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在建筑上进行彩画装饰。南北朝是中国建筑彩画重要的发展期,随着佛教艺术的传入,给中原地区带来新的装饰纹样,极大地丰富了彩画的装饰题材。唐代是中国建筑彩画史的第一个高峰,广泛吸收多种文化的养分并加以融合,创造出无数极富生命力的装饰纹样和新的色彩美学。宋代是彩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分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与丹粉刷饰五类,以及以上彩画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杂间装。元代彩画基本上沿用宋制,又有所发展。明代官式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从元代同类彩画发展演变而来。色彩配置上以青绿为两大主色,金与红色的施用十分节制,整体给人以素雅、简洁之感。清代彩画在全面继承明代彩画的基础上,形制更加严密规范、更加程式化。
课程对中国建筑彩画发展进行简要概述,采用实物例证与官颁法式典籍相互印证的方式,讲述中国建筑彩画纹饰特征、工艺做法、颜色配置及风格演变。
整体建筑视野下的建筑装饰研究
李路珂 清华大学副教授
中国建筑装饰的类型和工艺十分多样,它们包括但不限于小木装修、色彩涂层、雕像、壁画、装饰性雕刻、礼仪性器具等。在“整体建筑”的视野下,装饰的研究具有更为综合的路径,其热点问题主要有“历史变迁”和“空间关系”两个层面。
整体建筑视野下的建筑装饰案例研究
蒋雨彤 郑翌骅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殿内檐彩画是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等级最高的宋代木构建筑彩画。提供了有关宋代建筑装饰色彩、形制、工艺方面的丰富信息,更与《营造法式》彩画作的相关内容相印证,帮助我们更加接近对北宋建筑真实样貌的认知。同时,开化寺大雄宝殿彩画与殿内四壁的同时期佛教题材壁画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作为建筑的“面饰与表皮”,共同塑造了引人入胜的图像空间和佛教世界。
山西芮城永乐宫是现存最完整的元代高等级建筑代表作及彩画研究范本。清华大学团队在2018-2023年之间调研永乐宫的元代建筑装饰,对其纹样题材、构图模式、材料工艺等都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永乐宫的元代装饰遗存通常将“龙凤飞走”及“写生花卉”两大纹样母题设置为构图重心。
北京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统九年(1444),是明英宗宠宦、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伫立于大内之东数百年,中路建筑组群依旧基本保持原貌,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智化寺基本保留着明代大木结构的典型特征,而其中的经橱、轮藏、藻井、彩画以及明初佛教造像等结构、装饰和陈设要素,共同交织构成了一套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综合性建筑空间体系,反映了一种基于整体性设计和统筹的空间模式。
古代建筑彩画保护修复研究
陈青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
近十几年来,对古代建筑彩画进行原址保护而不重绘已逐渐成为建筑彩画的保护原则。古建筑彩画保护研究主要包括:保存现状分析研究;彩画绘制工艺调查;彩画病害成因分析研究;保存价值及干预力度的评估研究;为保持彩画稳定性开展的研究实验。保护措施主要有:彩画地仗层的回软加固处理和彩画颜料层的回软加固处理,及表面污染物的清除等一系列实验、评估工作。筛选合理的病害治理方法,确认现场保护技术的可行性。在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指导下,尽可能利用传统彩画绘制材料,比如传统胶和油满等原材料开展保护修复,保存文物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真实性,为古代建筑彩画的研究提供实据。
博物馆、社群与未来
中央美术学院2023年“展览与策展研究”课程
主持:陈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段牛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刘希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研究员)
时间:2023年9月7日起 每星期四14时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14号楼C105教室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博物馆的发展史是一部从个体视野到集体记忆的历史,在当代社会已经逐步走出固定的叙事模式,开始与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相结合,走入城市、乡村,形成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院等各种类型。可以认为,社群视野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艺术作用于社会的无限空间,更是文化遗产之于人类社会基本单元的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展览与策展研究” 课程首次开设于2018年,秉承“造型艺术之于文化遗产”的教学思路,为艺术学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
乡土建筑与乡村振兴
罗德胤 清华大学教授
以乡土建筑文化挖掘与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互动关系为主线,包括四个内容:一、乡土建筑最能体现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色,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清华乡土开创以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法;二、为资质普通的西河村提取出亲水社区作为价值特征,以此开展规划设计,实现村落整体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三、为松阳县确定古典中国县域标本的价值特征,指导全县域的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探索出以小体量公共建筑提升乡村传统文化和集体产业的“松阳模式”,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示范县;四、创立乡村复兴论坛,开创以会议事件为纽带,整合跨行业资源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新博物馆学视角下的中国博物馆实践
王思渝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从博物馆学的发展脉络来看,“新博物馆学”仍然很难被定义。但是,其对社群问题的关照、权威问题的释放,构成了当代博物馆发展的主线之一。不仅体现在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一系列“新博物馆”的主张当中,也能从更广泛的博物馆世界内对身份、社区等问题的关注找到痕迹。以此为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博物馆当下的诸多主流业务和新兴趋势,重新反思中国的生态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实践,以及在更广泛的博物馆世界中对各类特定身份群体、基于自身传统业务体系所做出的关照。借此,也可以重新审视邓肯·卡梅伦(Duncan Cameron)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的“神庙抑或论坛”(a Temple or the Forum)于今日之意义。
西南民族村寨的社区博物馆实验
李光涵 UNESCO-WHITRAP(北京)研究员
自1980年代,贵州的文化、文物、建设、民族、旅游等部门开始推进民族村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生态博物馆、村落文化景观等各类村落保护和发展。文物部门也试图通过与研究机构和民间组织合作,支持社区进行超越文物部门职属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希望通过关注社区的需求,获得村民对文化保护的支持。1986年首次提出保护“典型民族村寨”,在雷山县郎德上寨和关岭滑石哨村建立贵州首批民族村寨博物馆;1990年代贵州引入挪威的生态博物馆模式,于1995年在六枝特区梭嘎建立中国首座生态博物馆。2000年以后,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等生态博物馆逐渐设立。因此,贵州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乡村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贵州生态博物馆村落的文化保育与更新
但文红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人们重新认识到村落社会的价值,从最初的建筑遗产与乡村景观,扩展到村落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形成“活态”遗产概念:存在于村落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遗产,依赖村民保留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而存在的。“生态博物馆”应理解为“社区的社会生态环境均衡系统”,是人类的活动及其演变的进程,“博物馆”收藏并展示社区具有科学或文化意义的物品。
1990年代,生态博物馆概念引进到中国贵州,总结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六枝原则”,提出正确处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发展性”,强调适应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发展理念的变化和演进,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发展,支持博物馆服务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近30年来,贵州最初建设的六枝梭嘎村、花溪镇山村、锦屏隆里镇、黎平堂安四个生态博物馆经历了“静态”保护,“活态”保育和“发展”更新实践,探索生态博物馆本土化。
中国博物馆人类学百年实践
罗攀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聚焦20世纪初至今,中国人类学在物质文化与博物馆事业方面的探索,并由此考察近代中国人类学者如何在西方人类学思潮与现代性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下,将学科建制与国族建构联系在一起,推动中国人类学知识体系的形成。
近代知识分子认为通过博物馆对民众开展民族知识与中华一体教育势在必行。众多留学归国的中国人类学先行者吸纳德、法、美、英等西方国家不同学术脉络的研究成果或思想,投入到早期学科建设实践中,在同时期西方人类学的方向之外,开辟了一条中国道路。他们同时以人类学理论研究并展示中国内部族群构成,用博物馆展示来阐释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与文化方面的一致性。这一阶段,中国人类学的民族志收藏、物质文化研究与博物馆实践,在人类学学科建制与谋求合法性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地瓜社区与社会设计
周子书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社会设计致力于用跨领域的系统思维和方法,为当代中国在全球语境下,人与社会、城市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策略性研究和系统解决方案;并不断在政治、经济和技术的「社会过程」中实践迭代。如何在不同的规模尺度下,洞察具体问题在“社会过程”中的系统运作,找到并时刻关注影响其变化的杠杆点,将各种资源创造性的重新配置,形成新的推动力和生产力,并用美学加叙事的设计语言进行传播,从而务实的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
地瓜社区起源于2013年的北京花家地“地下室改造项目”,并于2015年正式创立,过去十年的地瓜实践对中国的社区发展与治理贡献了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它通过对社区闲置空间的设计、改造和再利用,创造“平等、温暖、好玩、创新”的社区共享空间,让很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自我价值,给当代中国社区带来意义非凡的变革。被评为“2018年度Beazley最佳设计之一”,斩获“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全场大奖”等国内外多项殊荣。
史家胡同博物馆的社区实践(现场参观)
潘禾玮奕 史家胡同博物馆副馆长
史家胡同博物馆由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筹建,并于2013年开放。以北京胡同文化为主线,从街区、建筑到这里曾经居住过的各界名流,再到今天胡同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故事,让人感受到老北京文化与风情。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文化展示厅、社区议事厅、居民会客厅的定位,体现出了社区博物馆的特质与内涵。
2014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编制保护规划为契机,在朝阳门街道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参与建立“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2017年,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签署共建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协议,由责任规划师入驻博物馆运营社区文化空间。
链接社区的小微博物馆(现场参观)
张鹏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以“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遗产大运河”为主题,讲好“一个人、一条河、一座城”的故事,系统介绍郭守敬的生平,特别是对大都水利系统的规划和贡献,在贯通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作用,延续至今的水利遗产及其对北京城市发展的贡献。
在西城区政府的指导下,探索引入专业化的社会力量承担纪念馆的业务运行工作,激发纪念馆的文化活力。与此同时,总结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共建的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在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目标
文图来源:美术遗产
宣传部 刘晓磊/编
2023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