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何处寻行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古代绘画中的人与自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A展厅开展,此次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
展览以古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和理想为切入点,从“四时景物”“意象玲珑”“人境相偕”三个角度,展示顺应四季物理的人民生活、饱含文化情思的自然生态,以及寄情林泉烟霞的畅怀人生。展览从馆藏历代绘画中精选了元明清山水画和人物画五十余件,既包括张雨的《山水图》、沈周的《云水行窝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图》、任伯年的《秋林觅句图》等经典名作,也包括较少展出的特色藏品,如张宏的《仿古山水册》、钱慧安的《人物故事册》等。
展览现场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除却烟容巨壮的宏阔山水,常见点景人物间或漫布于画中。他们或行波远渡、或观山望瀑、或牧放树下、或云间对弈、或烹茶小憩,似是画家随意拨点,又有画龙点睛之妙,让静止的画面仿佛随着人物的动势和目光流转起来。画中之人,是实写,还是虚笔?画中之景,蕴含着何种情怀?人与景之间如何构成了一种映照与互文?他们又与今天的观看者有什么联系?
以上问题,正是展览“何处寻行迹——馆藏古代绘画中的人与自然”试图提供给公众的一个观看山水画的新向度:从“人”的在场与观看出发,重新进入古代绘画,观察并串联起不同时代的古代山水画和人物画的叙事共性,籍由山水中的人与人物间的景,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人与自然”是一个亘久的话题,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求。此次展览将古代书画与现代视角联系起来,将古代哲思与现代规划贯穿起来,由画中行迹寻得自然哲学,或将为传播经典自然理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新的助力。
展览将展至2023年10月20日。
展厅分布
丨四时景物丨
丨意象玲珑丨
丨人境相偕丨
展览作品(部分)
张雨(款) 《山水图》轴
元 绢本水墨 纵 169厘米,横 97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沈周 《云水行窝图》卷(局部)
1503年 纸本设色 纵 33厘米,横 164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蓝瑛 《白云红树图》轴
1659年 绢本设色 纵162厘米,横 86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宏 《仿古山水》册页之六(共十二对开)
1637年 绢本设色 纵30.5厘米,横40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伯年 《米癫拜石》扇
1893年 绢本设色 直径21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祁豸佳 《仿张僧繇画法山水》 轴
明 纸本设色 纵180厘米,横96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复 《雪景山水》卷 (局部)
明 绢本水墨 纵33厘米,横45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一智 《黄山峰顶图》轴
清 纸本设色 纵 113厘米,横59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梅清 《山水》轴
清 纸本水墨 纵51厘米,横31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注:展览题目“何处寻行迹”,来源于本次展出馆藏清代画家朱昂之《仿王蒙山水图》拖尾自题。
朱昂之 《仿王蒙山水图》卷(局部)
|1797年 纸本水墨 纵28.5 厘米,横 452 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览信息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文图
宣传部 刘晓磊/编
2023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