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4日,由重庆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大学美育教育中心、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策展与理论委员会、重庆美术馆承办,戴泽艺术基金、戴泽艺术工作室支持的“戴泽与百年中国艺术”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学博雅书院召开。全国重要院校的知名学者围绕戴泽艺术创作研究、戴泽与百年中国美育研究、戴泽与百年中国艺术观念嬗变研究、戴泽笔下的川渝题材绘画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剑,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魏东,重庆美术馆书记、馆长王发荣,戴泽先生家属戴梦分别致辞,中央美术学院宣传部部长秦建平宣读了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为本次研讨会发来的贺信,研讨会开幕式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楠木主持。
李剑在致辞中表示,戴泽先生是我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他与重庆这座城市、重庆大学有着深厚渊源。目前重庆大学还保存着许多中央大学时期的老建筑,并作为“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获评“重庆市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漫步在重庆大新浪体育园中,在戴泽先生刻画中央大新浪体育园题材作品中,都让我们重回那段特殊历史现场。戴泽先生的作品体现了他对故乡、母校的真挚感情。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推进戴泽艺术与百年中国艺术研究,推动艺术学学科建设,加强艺术交流和学术交流。重庆大学欢迎戴泽先生以艺术和学术的独特方式“回家”。无论是戴泽先生的艺术,还是戴泽先生的美育精神,都将成为鼓舞重庆大学在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重要力量。
秦建平宣读了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发来的贺信。高洪在贺信中表示,欣闻“戴泽与百年中国艺术”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学博雅书院举行,谨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向本次研讨会的联合主办单位、支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戴泽先生是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对20世纪中国现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特别是油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自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求学,跟随恩师徐悲鸿,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便在他心中深深扎根,这也奠定了戴泽先生注重观察、取材日常生活的创作理念。戴泽先生是新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是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经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重庆是戴泽先生艺术生涯的启蒙地,更是他一路走来吐故纳新的灵感之源。本次研讨会探讨百年中国艺术发展之流变,不仅对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史研究有巨大贡献,也一定会推动重庆大学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迈向“新高度”。
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委托,魏东代表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在致辞中表示,戴泽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主要实践者与传播者,也是新中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参与者。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学生,他始终以勤勉、热忱的艺术态度,描绘社会变迁、生活图景、自然风光与历史事件,所绘作品保持着对国家、故乡及人民的热爱和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戴泽先生毕生都坚持用画笔为人民抒情,为时代抒怀,在不断探索中不断抵达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抗战时期包括戴泽先生在内的一大批美术家,他们在渝创作和活动构成了重庆美术史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一环。
王发荣在致辞中表示,目前正在重庆美术馆展出的“万物生——百岁戴泽重回故里艺术展”得到了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市文旅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展览共展出戴泽先生作品109件,展现了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深刻眷恋。此次展览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线下观众量达到21.8万人次,线上浏览量达到400万人次,馆长直播导览参与人数达到46万,给重庆市民带来了最美的文化盛宴,极大提升了重庆美术馆的展览品位。
戴梦在致辞中表示,戴泽先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看到国家从落后逐步走向强盛,近年来又看到人类走向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他的人生历程漫长而丰富。近些年来,戴泽艺术基金和戴泽艺术工作室加强了对戴泽艺术资料的整理工作,已向诸位学者提供了部分戴泽先生的文献资料,未来我们还将为学者提供更多资料,积极推进中国现当代艺术研究和美育研究发展。
嘉宾合影
01 研讨会第一场
研讨会第一场为特邀专家主旨发言,由四川美术学院王天祥教授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尹吉男在题为《平民政治时代的文化空间与艺术叙事》的发言中以1964年孙滋溪创作的油画《天安门前》为样本,通过对其画面构成要素的细读与整体分析,再辅之以数十幅戴泽绘画作品,揭示晚清以来在从帝国时代走向平民政治时代的过程中,绘画空间与叙事上的重要变化,进而讨论了出现在绘画中“人民”图像,如农民、战士、少数民族同胞、儿童和少年等的图像变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在题为《戴泽的隐真世界》的发言中表示,在一个平民化的时代里,世间的物象会随着人们的内心意识发生变化,历史和风景皆可重新塑造,但并非只有一种集体叙事的形式,而是在艺术家个体身上发生。戴泽先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林泉之士,却并未由此失去“隐归”的心迹,其始终与一切现实若即若离,把内在的田园和山林安放在人与人因亲密而真挚的关联中,从一个物件、一束花乃至一只动物,都能长存不变的精神慰藉。只有画笔,才能写出一个“隐真”的世界,这是他的本真,也是他的归宿。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教授在题为《激昂脉动中的温情诗篇——戴泽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方位》的发言中表示,纵观戴泽一生的艺术创作及其艺术贡献,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探索者,其人生与艺术经历,几乎与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历程同步;二是现代艺术本土化的推动者,在中国艺术现代化、外来艺术民族化的艺术吁求声和浪潮中开启了艺术进程;三是延绵视觉乡愁的抒写者,用底层叙事、平实语言书写对生命情态、生活境遇的关注和对自然与土地的深沉眷念;四是规范化体系中超越规训者,在扼守写实原则的前提下彰显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和灵动的书写性;五是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建构者,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体系的经历者、参与者、建构者,中国新浪体育美育和社会美育重要的推波助澜者。
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教授在题为《满目青山夕照明——戴泽先生的艺术》的书面发言中表示,戴泽先生是一位贡献卓越的艺术前辈,也是现代中国美术史上成就突出的美术教育家。他淡于名利,甘于寂寞,专注绘事,潜心育人,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央美术学院的数代人都从他那里领受过无言的润泽,蓦然回首,在春花明媚之处,才感受到阳光的温暖。现今的社会,人性正在淡化、消失或扭曲。戴泽先生的画作,使我们可以在自然中去寻找和恢复人性。一旦面对大自然写生的时候,戴泽先生就进入了一种忘却一切,保持纯粹自我的状态。
02 研讨会第二场
研讨会第二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张涛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黄宗贤教授、西南大学邱正伦教授评议。第一位发言专家为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秦建平研究员,她的报告《戴泽先生眼中的师父徐悲鸿》以校史研究和口述史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详实的史料文献,梳理并考证了戴泽先生作为从历史走来的“活化石”和“活文献”的重要学术意义,通过戴先生口述的“只言片语”而试图输出一部历史大书。第二位发言专家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教授,他的报告《从写实主义迈向现实主义: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两个段落——以戴泽艺术笔记为线索》以戴泽先生的艺术笔记为线索,从内部视角记录和分析了20世纪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一段重要发展历程。第三位发言专家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楠木教授,他的报告《裂变重构与自觉回归——徐悲鸿与戴泽艺术探索思考》从徐悲鸿与戴泽师徒二人深刻交织在一起的艺术人生谈起,其体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从裂变、重构到自觉回归的自然形态与内在本质变化。第四位发言专家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段运冬教授,他的报告《文化现实主义的承扬:20世纪中国美术史演进中的“戴泽”及其意义》认为,戴泽先生承续着现实主义的“文人之眼”典型地体现出新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发展的另一种路向:现实主义的文人化取向,以此基础形成中国美术的文化现实主义,进而呈现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复杂性。第五位发言专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事业发展部主任杨灿伟编辑,他的报告《艺者无域——戴泽先生新时期风景静物创作的特点及启示》认为戴泽先生新时期风景静物作品更多转向本体语言的深化,突破了既往表现范围,既有现实主义的一面,也有写意表现的探索。
03 研讨会第三场
研讨会第三场,由张楠木教授主持,尹吉男教授、渠敬东教授评议。第一位发言专家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文娟教授,她的报告《戴泽的世界:徐悲鸿写实主义教育学派研究之一则》认为,戴泽先生不仅创作了大批主题性绘画创作,以视觉图像的方式记录见证了20世纪中国美术波澜壮阔的发展;而且通过对现代艺术路向的积极探索,对写实主义的多样发展及艺术各派的纷呈做出了贡献,构成了一种关注、顺应宇宙生命和人性自然的微型叙事独白的独特艺术实践。第二位发言专家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鹏教授,他的报告《中央大学重庆时期的傅抱石与戴泽》考察、梳理戴泽先生中央大学重庆时期的绘画发展轨迹,并从其对作为师者的傅抱石的点滴回忆及其后期部分彩墨创作细节中,印证二者的紧密关联,由此构成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探索的某些思考与尝试。第三位发言专家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部张涛副教授,他的报告《戴泽的1950》集中讨论了1950年戴泽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次海外艺术交流展览“中国艺术展览会”的五位中方参与者之一,赴苏联交流考察的重要海外艺术经历。其中,尤其是对波兰画家扬· 马特义柯(Jan Matejko Matejko)的发现与学习,对于戴泽先生后来的历史题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位发言专家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李惠子副教授,她的报告《戴泽<和平签名>与1950 年代“新艺术”的探索》重点讨论了戴泽先生1950年代创作的具有主题意义的油画《和平签名》,实际暗含着艺术家在面临“新艺术”难题下自觉展开的一次思考与探求,由此获得的“人民的轮廓”的共鸣,成为其迈向新中国艺术鲜明转向尝试的典型例证。第五位发言专家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李庚坤副教授,他的报告《戴泽历史画创作中的“实证”与“想象”——以<张献忠除暴安民图>为例》集中讨论了戴泽先生在1950至1970年应中国历史博物馆之邀所创作的一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题材的历史画,通过辨别其中的历史史实与历史想象,揭示新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历史研究、土地革命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对古代农民战争题材绘画的影响。
04 研讨会第四场
研讨会最后一场即第四场,由杨灿伟编辑主持,王文娟教授、段运冬教授评议。第一位发言专家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虹霞教授,她的报告《戴泽重庆时期绘画中的文化景观与身体在场》以艺术地理学为视角,聚焦于1942至1946年戴泽就读于中央大学期间的艺术实践,以“地理环境”“中心—边缘”“文化传播”为问题讨论的路向,围绕“此在”、“隐喻”、“身份”三方面来看其作为重庆人在艺术创作中流露的地方认同感的身体在场痕迹、区别于他者的地方感,由此牵涉的“身份认同”及其超历史性。第二位发言专家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王汉副教授,他的报告《试论戴泽在1940年代的水彩艺术》认为,戴泽先生1940年代的水彩画创作形成了集书写性笔法的运用、抒情性色调的渗透、自然化表达的空间为一体的水彩画风格,个性鲜明、视觉独特,迄今仍具有启发意义。第三位发言专家为重庆美术馆典藏部主任蔡峰博士,他的报告《从故乡情境到青山夕照——戴泽的1922-1946》以戴泽先生1922至1946年重庆生活求学为时段产生的艺术创作为讨论内容,通过横向的群体化研究涉及美术现象、美术群体的具体时空描述,力图形成更完整、更全面的艺术家个体创作历程叙事。第四位发言专家为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助理教授平川,她的报告《错位与演变——从1957年戴泽先生论印象派论争手稿谈起》以戴泽先生1957年有关印象主义论争的一份手稿为线索,试图梳理戴泽先生对于1957年印象主义论争的讨论命题和核心观点,进而讨论其创作实践与印象派接受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五位发言专家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徐玉贺,他的报告为《历时与共时——戴泽油画民族化创作中的家国同构研究(1949-1978)》认为,戴泽先生该时期油画创作中的民族化创作原则和“家国同构”的自觉意识,构成了其独特审美与情感表达的显著特征。
参观重庆美术馆
当日,参加“戴泽与百年中国艺术”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专家与重庆大学师生代表一起前往重庆市渝中区的重庆美术馆,参观“万物生——百岁戴泽重回故里艺术展”,将学术研讨的“会场”从重庆大学搬至重庆美术馆展厅,进一步深化对于戴泽先生艺术的感受和认知。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郝斌 / 文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范坤 / 图
宣传部 刘晓磊/编
2023年10月19日